-
答:自民國71年,癌症即為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肺癌又高居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95年初次診斷肺癌的人數為8748人,是所有癌症發生率排名的第四位,其中男性為第三位,女性為第四位。當年肺癌死亡人數為7479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其死亡率排名,男性癌症為第二位,女性為第一位。
-
答:雖然肺癌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解開,但與下列因素有關:
1.抽菸:平均而言,抽菸者死於肺癌的機會比非吸菸者高出10倍 (每天1包煙超過30年,高出22倍;每天2包煙以上,高出45倍)。尤其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和小細胞肺癌,與抽菸的關聯性更高。
2.環境暴露:包括職業上暴露於石棉、砷、鉻、鎳、焦油、煤灰,或接觸鐳、氡等放射物質,或大氣污染等。有些研究認為廚房油煙可能與肺癌有關。
3.肺部慢性病變:肺結核、間質性肺病等。
4.有肺癌家族病史,基因修補及異常突變。
-
答:香菸前端未經濾嘴的煙霧,所含致癌物質比經過濾嘴的煙霧還多,因此二手菸也會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最近甚至發現,接觸吸附於衣服、頭髮、牆壁等處的香菸燃燒的殘留物質,亦即「三手菸」,仍含致癌物質,同樣也有致癌危險。
-
答:轉移是惡性腫瘤的特質,經常也是最後造成病人死亡的原因。肺癌是非常容易轉移的癌症,癌細胞不僅可以在原發位置形成腫塊,並且不斷長大,也可透過血液、淋巴或由腫瘤團塊直接侵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組織並繁殖。肺癌細胞特別容易轉移至骨頭及脊椎、腦部、肝臟、肺部、腎上腺、皮膚等器官。當癌細胞轉移至特定部位時,就會產生症狀。例如骨頭轉移常會造成骨頭疼痛;若轉移至腦部則可能會有頭痛、噁心、嘔吐、意識模糊、肢體無力等症狀。
-
答:肺癌泛指由氣管、支氣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上皮源生的惡性腫瘤。
在病理組織學上,肺癌粗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與其他肺癌的差異較大,惡性度較高,治療方式和預後也與其他肺癌大不相同。其他肺癌的分期和治療則有相當的共通性,統稱為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依型態和構造分化的不同,又分為腺癌(包括肺泡癌)、鱗狀上皮細胞癌(或扁平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以及其他較罕見的癌症等。
-
答:國家衛生研究院對國內肺癌病人的研究顯示,至少有8成女性及3成男性的肺癌患者完全沒有抽菸史。有肺癌家族病史者,罹患肺癌的風險的確比一般人高。若家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有1人罹患肺癌,則其他成員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倍;若三等親內有超過2人罹患肺癌,罹患肺癌的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14倍。因此,肺癌家族史是肺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
-
答:肺癌常見的症狀和徵象可分4類來說明:
1. 源於原發腫瘤,常見症狀包括咳嗽、氣喘、咳血、胸悶等,其中以咳嗽最為常見。
2. 源於腫瘤對胸廓內組織器官所造成的局部影響,例如因喉返神經麻痺使得聲音沙啞;因上腔靜脈阻塞引起臉部腫脹和上肢及胸部表皮靜脈擴張;因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直接侵犯胸壁造成胸痛等。
3. 源於轉移性症狀:肺癌常轉移的部位包括骨頭及脊椎、腦、肝、腎上腺、皮膚及其他淋巴腺等,導致骨頭疼痛,以及頭痛、噁心、嘔吐、意識模糊、肢體無力等神經學症狀。
4. 源於腫瘤伴隨症候群及全身症狀:約有10%的肺癌病人會出現腫瘤伴隨症候群,包括高鈣血症(噁心、嘔吐、腹痛、便秘、多尿、脫水、意識不清、激躁)、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庫欣氏症候群、肌無力症候群、皮肌炎等。
-
答:超過90%的肺癌病人在就醫時已有症狀,但早期肺癌常常沒有症狀。根據國外的報告指出,定期做胸部X光片或痰液細胞學檢查,其實無法有效降低肺癌的死亡率,因為較小的病灶唯有透過解像力佳的電腦斷層攝影掃瞄才會發現。對於肺癌高危險群,例如抽菸者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來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能是較佳的早期肺癌篩檢工具,不過仍在研究評估中。
-
答:肺部有小結節不一定是肺癌,要根據臨床上的表現和X光片的變化來推斷,必要時需加做胸部電腦斷層、胸部超音波和氣管鏡檢查,同時要配合病理切片,才能確定診斷。得到肺癌,不見得會有自覺症狀,如果有症狀,通常以長期咳嗽、喘、體重減輕等為主。
-
答:請您戒煙!醫學上至今無法證明每年做一次胸部X光檢查,可以降低整體肺癌的存活率及死亡率。
-
答:咳嗽、咳血或咳痰是肺癌常見的症狀。肺癌病人的痰液中的確可能含有癌細胞,但癌症的發生及轉移,與基因變異、有害物質暴露、新生血管等機制有關,因此請放心,癌細胞是不會藉著痰液或口水傳染的。
-
答:生長於較週邊之肺部結節,緊貼著胸壁的腫瘤,轉移或原發自肋膜的腫瘤,或是已發生肋膜積水且可經積水安全穿刺的肺部腫瘤,都是適合的情況。腫瘤若非緊貼胸壁,只是接近胸壁,且被正常肺部組織包圍,血氣胸的風險會較高。另外,空氣會阻隔超音波的傳導,因此胸部超音波無法用來檢查位於肺臟深部的腫瘤。
-
答:醫師在超音波影像的導引下,同步進行穿刺檢查,除了能夠避開血管及正常肺部組織,減少出血的機會,還能確實取得病灶部位的檢體,提高診斷率。當然,穿刺檢查的過程有可能傷及胸壁、肋膜及肺部的組織及血管,因而導致出血及氣胸,所以無法充分合作的病人、有出血傾向或凝血障礙的病人,均不適合接受此項檢查。
-
答:電腦斷層是診斷肺部腫瘤及判斷期別的一大利器,它可清楚顯現肺部的病灶影像,有助醫師判斷可能是良性或惡性。當然,肺癌的最後診斷仍需要組織的病理切片報告,單憑電腦斷層掃瞄是無法確診的。在確定診斷後,電腦斷層更是判定肺癌分期不可或缺的利器。它能看出腫瘤的大小、淋巴結被侵犯的程度,以及有無他處轉移。這樣的分期結果,會直接影響肺癌的治療,也與疾病預後有直接關聯。
-
答:電腦斷層檢查常見的副作用與輻射線及顯影劑有關。但是,一般輻射線的劑量都在人體可接受的範圍內;顯影劑較大的副作用是過敏反應及腎毒性,過敏反應極少發生,而腎毒性通常也只見於腎臟功能原本就不好的病人。所以,對電腦斷層檢查的副作用不必太過擔心,何時可以檢查,聽從臨床醫師的建議即可。
至於診斷肺癌後多久,需要再做一次電腦斷層檢查,這要看治療前的癌症分期而定。早期肺癌開刀後,規則追蹤的時間間隔一般為3個月甚或更久。接受化學或放射線治療的病人,大概在每個治療療程結束約3個月,可以再做一次電腦斷層來評估治療的反應。另外,如果有新的症狀,懷疑疾病惡化或轉移,亦可縮短追蹤檢查的間隔時間。
-
答:低輻射劑量螺旋式電腦斷層掃描(LDCT)目前仍只對高危險群作肺部腫瘤篩檢的工具,但卻是最準確的篩檢檢查方式,對於偵測肺結節(特別是直徑小於一公分),LDCT相較於普通X光片,具有高敏感性,根據結節的大小和CT形態特徵,藉以判斷良性和惡性的可能性並且提供臨床處理的建議,接受肺部篩檢的族群中發現小結節的比例很高(約50~80%),對於需要定期追蹤的受檢者,以LDCT檢查除了可以清楚判斷結節有無形態變化且可降低因追蹤檢查所增加輻射劑量,將輻射所誘發癌症的機率降到最低。在不同族群使用LDCT篩檢的結果顯示,肺癌的流行率為0.4~2.7% 而其中大多數為早期肺癌(stage I最高比例可達85%)。關於LDCT的有效輻射劑量為0.3~1.0 mSv (毫西弗),約為10張普通X光片的輻射劑量(一張X光片的輻射劑量約為0.05~0.1 mSv),一般LDCT使用參數條件為120 kVp, 20~40 mAs (毫安培-秒) 和pitch (螺距) 1.3~2.0。
多排螺旋式電腦斷層 (MDCT)掃瞄,配合靜脈顯影劑使用和多切面影像重組的技術,目前廣泛地使用於多種胸腔疾病的檢查,一次胸部電腦斷層(CT)檢查合理輻射劑量約為5-7 mSv,因不同的掃瞄參數條件設定和掃瞄範圍或次數不同而有差異( 3~27 mSv),愈高輻射劑量所誘發癌症的機率愈高且輻射劑量是累計的,孩童、年青人和女性對於輻射的傷害更加敏感,需要多次掃瞄追蹤的患者可能接受很高的累計劑量,這些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如何減少輻射劑量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方法包括減少CT掃瞄的次數和範圍並且在不影響影像診斷的前題下盡可能調整CT掃瞄的參數以降低劑量。
-
答:正子造影是利用FDG(氟-18 去氧葡萄糖)模擬葡萄糖進入細胞,進行初步的糖代謝,觀察癌症細胞攝取、消耗額外葡萄糖的現象來診斷癌症。雖然細胞增加葡萄糖代謝的現象也見諸少數良性組織,但是最常出現的還是惡性腫瘤組織,所以正子造影普遍應用於各種癌症的診斷、分期與追蹤。然而,在診斷肺癌方面,正子造影是不能取代電腦斷層檢查的。因為電腦斷層檢查可精確度量大小及鄰近組織的受侵犯程度,最新的科技甚至已將這兩項影像融合定位,或乾脆利用同時配備有電腦斷層的正子造影儀(即所謂的PET/CT掃描儀),同時進行定性與定位的檢查。此外,對於腦部有無癌細胞轉移,正子造影也無法取代磁振造影(MRI)或電腦斷層檢查。
-
答:用正子造影來偵測肺癌會受到腫瘤大小、腫瘤細胞是否攝取FDG,以及有無炎性病變(如肺結核)的影響。正子造影對於單一肺部結節以及肺癌的術前分期,業已證實可簡化醫療作業流程,具有經濟效益。許多學者研究的結果顯示,正子造影對於單一「結節」是否為惡性的診斷率達9成。正子造影對於肺癌有無淋巴腺轉移的診斷分期正確度為92%,遠高於電腦斷層檢查的70%。但在台灣目前的經驗,正子造影診斷及分期正確度約為80%。
-
答:大多數的早期肺癌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大約只有 5~15%會被及早發現。還有一部分病人儘管有輕微的早期症狀,但未重視或被誤診,因而延誤病情。年齡在40歲以上者,如果(1)出現原因不明的胸痛,痰有血絲,經治療無效;(2)肺的同一部位反覆發炎,經積極治療,效果不佳;(3)持續性的胸部疼痛、肩膀痛或背痛,通常在深呼吸時更明顯;(4) 呼吸會喘、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特別是新發生的哮喘、疲勞感、食慾變差、體重減輕等,都應高度警惕,並做進一步檢查。
-
答:肺癌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局部和全身兩種。在早期除了肺部的症狀之外,部分病人會覺得全身乏力,骨關節疼痛、腫大及活動受限,且常為對稱發生。有的病人會出現杵狀指、搔癢性皮疹、皮肌炎、帶狀皰疹等。有時還可見到進行性肌無力、肌肉萎縮、糖尿病、下肢浮腫等內分泌系統紊亂的表現。男性乳房增大、睾丸萎縮等,不一而足。
通常,早期肺癌病人多半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或者僅僅是輕微咳嗽及胸部有輕度隱痛。另有少數病人會出現異位生長激素綜合症,隨著病情進展,開始陣發性乾咳或痰中帶血,有時血多痰少,少數病人可能會大咯血,另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或發燒。到了晚期,病人會出現不易控制的陣發性嗆咳,痰中帶血或大咯血,胸痛比較劇烈,一般止痛藥難以緩解,也可能伴有氣急或呼吸困難,頭暈眼花,發燒(使用抗生素無效)。
-
答:當內視鏡超音波檢查無法確定肺癌病人的縱膈腔淋巴腺有無轉移,便需要借助侵入性的縱膈腔鏡來施行縱膈淋巴結切片檢查。醫師可以透過縱膈腔鏡直接目視部分縱膈腔的構造,是診斷肺癌病人的淋巴腺有無轉移,以及評估上縱膈腔淋巴結分期最準確的方法。檢查時,需要全身麻醉。
當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偵測到病人的縱膈腔淋巴結異常腫大,或核醫檢查偵測到異常病灶,懷疑是癌症轉移,可能無法以手術根除時,便可施行縱膈腔鏡術來確認。縱膈腔鏡檢查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前或胸部放射線治療前,對於新輔助化學治療第IIIA期或IIIB期(?)的正確分期非常有價值。
-
答:鑑於氣管及支氣管內的早期癌症病灶不容易被胸部X光、甚至電腦斷層檢查偵測出來,因此軟式支氣管鏡檢查對偵測肺癌具有一定的功能。支氣管鏡檢查除了可以確定肺癌的診斷,也是判定肺癌期別的重要工具,它能夠檢視原發病灶在大支氣管的位置,以及在支氣管枝蔓延的程度,對於醫師在決定是否可以手術切除或如何切除之際,具有極關鍵的參考價值。
-
答:有兩種支氣管鏡檢查對於提高肺癌診斷率,比傳統白光支氣管鏡有幫助:
1.氣管內視鏡超音波:利用支氣管鏡將微小的超音波探頭伸入病患氣管或支氣管內,觀察氣道旁的小淋巴結病變、惡性腫瘤侵蝕氣管壁的程度,以及肺部周邊的小病灶,能更精確地診斷肺癌及偵測肺癌侵犯範圍。
2.螢光支氣管鏡檢查:在做支氣管鏡檢查時,直接以螢光照射,藉由支氣管內黏膜的增殖變化所反射的螢光顏色,來判斷是否為異常的病灶,再予以切片確認。針對長在氣管或支氣管上的中央型肺癌來說,它是最佳的早期診斷利器。超過1000例的臨床試驗證實,以自體螢光支氣管鏡檢查偵測早期氣管內癌前病灶,有80%的敏感性,是傳統白光支氣管鏡的3倍以上,若是偵測癌前病灶,則有6倍以上的敏感性。
-
答:傳統胸部電腦斷層橫斷面成像,完全消除了結構組織及周圍結構重疊的干擾,分辨率高,能檢出胸部X片不易發現的隱蔽部位,如肺尖、心臟後區、臟肋膈角及脊柱旁邊的病灶。它也能有效顯示密度低的小病灶,如胸膜下小結節。隨著電腦斷層掃描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螺旋(spiral) 電腦斷層以及64切電腦斷層的掃描速度加快,甚至可一次性憋氣就進行全肺掃描,避免了在呼吸時遺漏病變。這方面的應用被許多學者認同,尤其採用低劑量螺旋電腦斷層掃描來篩檢肺癌,應用電腦掃描技術及3D重建,更能清楚地顯示氣管、主支氣管、細支氣管,甚至節段支氣管,對早期診斷中央型肺癌也具有一定價值。
螺旋電腦斷層能快速、連續的採集數據,在發現肺內小結節方面,效果優於傳統的檢查方法。至於借助低劑量螺旋電腦斷層來蒐尋早期肺癌,是否能降低肺癌的死亡率,目前缺乏大量長期隨機的前瞻性研究。相對於電腦斷層和胸部X光片而言,螺旋電腦斷層用於肺癌篩檢,其優勢主要是可以檢出周圍型小結節。
-
答:肺癌經過治療,雖然病灶消失,但體內是否就此完全沒有癌細胞,是無法立即得知的。以肺癌來說,一般在術後的前兩年復發、轉移,依肺癌期別的不同,復發率可能達20-70%的。但若手術再加上術後治療,經過5年還會出現復發、轉移的病例很少。若有再次發現肺部肺瘤,應當考慮為第二次之原發肺癌。
所以,從治療結束的那一天開始, 就應定期回醫院追蹤至少三至五年。治療後的肺癌一旦復發或轉移,治療就較因難,要是能夠及早期發現、重新分期,並及早利用手術或抗癌藥劑來控制病情,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延長存活時間,過有品質的生活。
-
答:「化學治療」是使用藥物來治療腫瘤,殺死癌細胞或使其停止生長。大部分肺癌的化學治療使用靜脈注射,也有一些口服的化學治療藥物。基本上,化學治療藥物可以到達身體大部分器官,是一種全身性的治療,但是多數化學治療藥物在腦部比較不能發揮療效。
-
答:當肺癌細胞已無法用局部治療控制,就需要全身性的治療,化學治療是其中常用的一種。在晚期的肺癌,化學治療不僅可以延長生命,也可以改善生活品質。
-
答:目前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使用的化學藥物以「鉑類」化合物,加上一種所謂「第三代」的化學藥物為主。「鉑類」化合物包括順鉑(cisplatin)及卡鉑(carboplatin),「第三代」化學藥物包括健擇(gemcitabine, Gemzar®)、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歐洲紫杉醇(docetaxel)及溫諾平(vinorelbine, Navelbine®)。國外大型臨床研究資料顯示,這些藥物組合的副作用雖然不同,但療效並無顯著差異。當第一線化學治療失敗時,可以使用其他藥物當作第二線的治療,常用的第二線藥物包括歐洲紫杉醇(docetaxel)、愛寧達(pemetrexed, Alimta®)及一些所謂的標靶治療藥物。至於小細胞肺癌的化學治療,第一線為「鉑類」化合物加上etoposide,第二線治療為癌康定(topotecan)。
-
答:化學治療施打的方式會依照藥物及醫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是1星期打1次,有些是3星期打1次,有些藥物則需要連續施打3天。通常3-4星期為一個療程,在接受2-3個療程後,需要評估治療效果,如果腫瘤未得到控制,則考慮其他二線化學治療藥物;如果疾病得到控制,則繼續治療,通常建議治療4-6個療程。
-
答: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依照藥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白血球下降、貧血、血小板低下、疲倦,掉髮、便秘、腹瀉、口腔潰瘍等。這些副作用不是必然會發生,並且許多症狀有方法可以改善,因此不必為了化學治療的副作用而在事前有太多的恐懼。
-
答:噁心、嘔吐:少量多餐,只要避免太甜、太油或油炸的食物,大可選擇自己愛吃的東西。一般而言,除了未煮熟或不衛生的食物以外,飲食上並無特別禁忌。必要時可用止吐劑來減輕症狀。
白血球下降:一般在化學治療後7-14天,白血球會降到最低。該注意的事項包括注意清潔衛生、勤洗手、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和避免生食。如果發燒了,應立即告知醫師。
貧血:這是化學治療常見的副作用,會讓人感到疲倦,心悸,活動性喘,頭暈等,應充分休息,攝取足夠的營養。較嚴重的貧血,可以考慮輸血或使用紅血球生成素來改善。
便秘: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高纖食物、水分,並且要有適度的運動,必要時使用一些瀉劑幫助排便。
掉髮:許多化學治療藥物都會會造成掉髮,建議先將頭髮剪短以減少落髮的髒亂,也可以戴假髮、頭巾或帽子來美化外觀。掉髮是暫時性的,一但停止化學治療,大部分頭髮就會重新長出來。
-
答:針對癌細胞特有的表面標記或訊息傳遞途徑,以小分子化合物或單株抗體加以阻斷,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促進癌細胞凋亡,以及抑制血管生成等,即稱之「標靶治療」。一般來說,「標靶治療」藥物產生的副作用比一般傳統化學治療藥物小,但不是完全沒有。此外,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常對某一特定的病人族群比較有效,因此不應該迷信「標靶治療」絕對勝過傳統化學治療,必須與專業醫師詳細討論後,再決定應以何種治療為優先。
-
答:目前衛生署核可用在肺癌的標靶治療藥物有「艾瑞莎」(gefitinib, Iressa®)、「得舒緩」(erlotinib, Tarceva®),兩種都是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抑制劑,對肺腺癌及不抽煙的病人會產生較好的效果。「艾瑞莎」對於接受一線化學治療失敗的腺癌病人,健保可以給付;「得舒緩」對於接受一線化學治療失敗的腺癌,或二線化學治療失敗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健保可以給付。事實上,現有許多「標靶治療」藥物正在進行肺癌的臨床試驗,已有一些藥物初步證實對病人有幫助,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藥物能讓病人獲得更好的治療與生活品質。
-
答:「標靶治療」藥物的副作用通常比傳統化學治療低。「標靶治療」比較不會產生骨髓抑制,也比較不會有白血球、血小板低下或貧血的現象,但會出現一些不同於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例如「艾瑞莎」和「得舒緩」會使得皮膚乾癢、長出像青春痘般的疹子、甲溝炎、腹瀉等等,少部分病人的肝功能還會上升。另外,大約有1%的人服用這類藥物會產生「間質性肺炎」(大多發生在開始服藥後的前兩個月),這是比較嚴重的副作用,病人可能因此呼吸衰竭,因此服用此類藥物若發生呼吸困難、咳嗽加劇,發燒的症狀,請迅速就醫。
-
答:藥品必須進行臨床實驗,獲得對人體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資料之後,才能提出新藥申請,如獲核准方可上市供適合的病人使用。因此,臨床試驗是以人為試驗對象的研究。一般臨床試驗分為4期:第一期至第四期,逐步推進。目前臨床上使用的藥物,尤其是抗癌用藥,幾乎都已通過臨床試驗,有其足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答:這是參加臨床試驗的人普遍憂慮的問題。事實上,臨床試驗執行前,除了必須完成在實驗室中進行體外試驗及動物試驗,以了解毒性劑量的關係之外,也必須提出完整的人體試驗計畫,接受人體試驗委員會的嚴格審查,審查內容包括試驗執行方法、風險、受試者招募方式、同意書、損失補償機制等事項。試驗進行中,會定時監測試驗安全性及是否合乎倫理原則,幫受試者嚴格把關,以確保其權益及安全。
受試者在參與臨床試驗前,應先確認可能獲得的利益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再決定要不要參加。再者,受試者若有任何疑慮,得隨時退出試驗,不需解釋理由。
-
答:參與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可以優先使用新的療法,此療法有可能優於目前的標準治療。他們在臨床試驗的過程中,將會獲得研究團隊嚴謹仔細及最先進的醫療照顧,特別是國際藥廠所做的跨國性臨床試驗,嚴謹度更是無庸置疑。受試者有機會因新的治療方法而受益,研究的結果也能夠幫助未來的病人。
-
答:各種治療方法都有其風險及副作用,臨床試驗也不例外,副作用因所用藥物及個人體質而異。由於癌症是一種會威脅生命的疾病,癌症的治療本身往往也會出現副作用,因此您在決定參與臨床試驗前,一定要請醫師評估病情及個人的身體狀況,充分了解可能遭遇的風險及好處後,再決定是否加入。
-
答:通常臨床試驗訂有一定的收錄篩選標準,受試者須符合該試驗的篩選標準,以降低參加臨床藥物試驗的危險程度。每一個臨床試驗設定的標準都不同,譬如某些臨床試驗會排除有心臟疾病的患者,有些試驗僅選擇肺癌第四期的病人等等。臨床醫師必須仔細評估受試者的身體狀況,並且詳細解釋,讓受試者在完全瞭解該臨床試驗的潛在好處及危險性,受試者簽署同意書之後,才能參加臨床試驗。
-
答:放射治療可單獨使用,或配合手術、化學治療使用。一搬來說,放射治療是1週5天,1天1次,每次治療時間約5-10分鐘。肺癌的放射治療依目的而有不同的療程:單獨使用放射線做根治性(curative)放射治療的療程大於6週;為改善生活品質、減輕病人症狀所施行的放射治療,稱為緩和性(palliative)放射治療,大約2-3週。放射治療配合外科手術可達到器官保存的目的,此時的前導性(neo-adjuvant)放射治療約4-5週。術後放射治療,意指各種惡性腫瘤經外科手術後,為減少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所追加的放射治療,屬於一種輔助性(adjuvant)的治療則須5-6週。
-
答:放射治療時,不僅癌細胞受損傷及死亡,照射範圍內的正常細胞也會被影響而出現副作用。肺癌的放射治療主要作用部位在腦部、胸部或骨頭。腦部放射治療的可能副作用,有噁心、嘔吐、急性漿液性中耳炎等。胸部放射治療的可能副作用,急性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喉嚨及食道發炎或咳嗽等;慢性副作用如食道狹窄、脊髓炎,或因肺部發炎或纖維化而引起咳嗽、氣喘、呼吸困難。骨頭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因照射部位而異,多屬輕微,常見的急性副作用包括疲倦與皮膚發炎等。
-
答:放射治療,俗稱電療,但正確的簡稱應為「放療」而非「電療」。它是利用高能量電磁波或粒子射束治療病灶,與外科手術性質相同,屬於局部性療法,作用僅侷限於照射的部分。因此,除非放射治療的部位是在頭部,一般來說,是不會導致掉頭髮的。而且,體外放射治療不會使接受治療的病人變成具有放射性,因此接受治療者不必與親人隔離,可以過正常生活。
-
答:對肺癌來說,根治性的放射治療(特別是合併化療時),治癒率可以達到50﹪以上,但是長期存活率仍然小於50﹪。接受緩和性放射治療的病人,大約有5-8成,其疼痛症狀可獲幾個月的改善。至於前導性與輔助性放射治療的效果,目前沒有一致的結論。
-
答: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是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的概念來處理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腫瘤,亦即利用立體定位技術,將放射線很準確地照射到體內小體積的病灶,因而周圍鄰近正常組織僅接受到很小的劑量。這種高照射計量、少次數(不超過5次)的治療,對早期肺癌(單顆小於6-7公分,不超過3-5顆)的局部控制率相當高,對身體正常細胞的傷害也大幅度減少。
-
答:1.放射線無聲無色無味,治療時就像照X-光一樣,不會痛、沒有任何感覺。為了要精確地照射,放射治療時,身體必須保持不動。當放射師將位置對準後,他們會離開治療室,回到操控室,啟動放射治療機。放射治療機很龐大,故在轉動時會有聲響,但不必害怕,它是很安全的。放射師會從操控室的閉路電視一直觀察病人情況,亦可與病人對話。病人在放射治療當中有任何不適,只要立即向放射師表明,馬上可以中止治療。
2.若正在服用任何藥物或對某些藥物過敏,請告知放射腫瘤醫師或護理師。
3.放射治療期間可能會感到疲倦及厭食,這種反應可能會持續到治療結束後4-6週。因此,必須補充營養,充分休息及睡眠。
4.要攝取均衡的飲食。
5.治療部位避免穿緊繃的衣物。
6.治療部位的皮膚容易受傷,請依照護理人員指示細心照顧。
-
答:面對肺臟有單一的腫塊,如能接受正確的診治途徑,預後大致會令病患滿意。大於1公分以上的腫塊,胸部X光通常就會發現,而電腦斷層或64切斷層檢查可發現較小,甚至小於0.5公分的腫塊。按醫學中心的統計,單一的肺臟腫塊,良性和惡性約各占一半,對於臨床診治有一定的挑戰性。根據腫塊的位置,可進一步實施侵犯性的檢查,如氣管鏡、超音波或在電腦斷層導引下穿刺,以得到正確的病理診斷。如實施有困難或影像疑似惡性腫瘤,建議和醫師充分討論,必要時可借助開胸手術或胸腔鏡手術來確定診斷,手術中若確定為惡性腫瘤,則可進一步做根除性的切除治療。
-
答:第一期和第二期,以及部分第三期A的肺癌病患,以手術治療為原則,切除後得到的治療效果最好。根據醫學文獻報告,肺癌如果可以切除治療,整體5年存活率約40%,若無法切除,5年存活率小於5%。另外,肺臟為功能性器官,切除後會影響肺功能,所以術前都會評估肺功能的狀態是否適合做切除手術。當然,年齡因素以及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也須列入考慮。
問:手術後預後如何?
-
答:肺癌手術是重大手術,針對癌症治療,雖然是除惡務盡,但大量的肺臟切除,會造成病患術後肺功能受損,甚至呼吸衰竭,也可能引起血液運力學變化,造成心律不整,其他可能的併發症還有肺炎、血胸、氣胸、膿胸和傷口感染等。處理術後併發症有其時效性,精確的診斷和及時的治療,是解決併發症的不二法門。文獻報告,做全肺切除的死亡率在5-10%之間,肺葉切除死亡率小於3%。
-
答:和一般重大手術一樣,肺癌手術前,須常規性會診麻醉科做麻醉前的風險評估(包括心肺功能及全身狀況),評估麻醉風險;也須向病人解說疼痛控制的方式和效果,包括採用疼痛自動控制的藥物給予途徑(經硬腦膜上或靜脈)。胸部復健和呼吸照護的呼吸訓練,對病人術後呼吸功能的恢復是非常重要的。
-
答:肺臟的解剖構造,右邊三肺葉,左邊二肺葉,每一肺葉分別由2-5個肺節組成。肺癌的手術傷口通常在胸部第五肋間的後側位置,傷口約10-15公分長,經胸部肌肉,再進入胸腔做肺臟切除。雖然原則上是以肺葉切除為標準手術方式,但若腫瘤太大或太近氣管,便須考慮作雙肺葉和全肺切除。有時候,病患肺功能不理想,有其他器官疾病,或者年紀太大(大於70歲),則可實施肺節切除,或做更小的肺楔形切除。肺癌手術除了切除腫瘤以外,也須同時廓清肺門和同側縱膈腔淋巴腺,可達根除性治療的目的也使手術後的分期準確,便於評估預後及術後追加治療之依據。
-
答:以現代科技的進步,經過術前的檢查評估,仍然有大約5%的手術病患,在打開胸腔後,因腫瘤已在肋膜腔內轉移。按統計,約60-70%左右的病患可實施肺葉切除,10-20%可實施肺節和肺楔形切除,另5%-10%左右實施全肺切除。
-
答:胸腔復健運動,包括上臂抬舉、擴胸運動和走路等,都可以促進全身循環,幫助肺擴張,有利康復。建議病患於手術後開始執行,約1-2週就可提高肺活量和改善肺功能。在呼吸照護方面,可教導病患做丹田式腹式呼吸,將雙手放在腹部,慢慢由鼻子吸氣,等腹部鼓起,嘴巴再慢慢吐氣,使腹部縮下去。另外,可以做咳嗽動作,病患坐定後,用雙手按住傷口,先做深呼吸,再慢慢深吸一口氣,閉氣,在吐氣時,順便咳出。
-
答:手術出院後,胸腔傷口的照顧原則是保持周圍皮膚乾淨、乾燥。術後1週內,建議以擦澡為原則。1週後,回門診拆除傷口的縫線。傷口約須3個月後,才會完全癒合,這段期間應避免舉重物。出院後,最好再繼續口服止痛藥物約1週,視個人情況,服用天數可延長。若發現傷口紅、腫、熱、痛,有分泌物或發燒,請馬上返院診治。
-
答:肺癌手術後的局部復發率約為5-15%。手術雖可成功地控制局部病灶,但大約20-50%的肺癌手術後會發生遠處轉移,所以術後的追蹤監控不能輕忽。一般建議,術後2年內,每3個月做一次追蹤檢查(包括胸部X光、核醫掃描、腹部超音波,必要時,加做電腦斷層或正子造影)。2年後,改為6個月追蹤一次。術後追踪期間,如有持續性咳嗽、咳血、胸痛、骨骼痛或頭痛等身體不適的症狀,須及時回門診檢查。
-
答:外科手術屬於局部治療,輔助治療可以提高手術的效果。通常,第一期肺癌,術後追蹤監控即可(但ⅠB期的病患,術後補助化療仍有爭論)。術後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可用於無法確定的根除手術,不完全切除手術,以及懷疑或確知的殘餘病灶,如T3(侵犯胸壁或靠近氣管)、N2(同側縱膈腔淋巴腺有淋巴腺轉移病灶)、N1(同側肺門有淋巴腺轉移病灶)。至於術前的輔助治療,現已發展出有效的化學藥物,使得局部廣泛侵犯的肺癌,如T3、T4(侵犯心臟、大血管、脊椎、氣管或食道)、N2,均可於術前先實施化學治療(或追加放射治療)後再手術,但基本上,術前及術後補助化療結果大略相同。
-
答:為了維持治療期之後良好的營養狀態,以及在恢復期或治療期間都要增加熱量的補充,此時充分攝取正確食物與良好的身心調養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如何才能達到理想的營養目標,或維持理想體重呢?
下面幾個飲食的調養原則,可供參考。要注意的是最好能選擇天然食材來烹調,若有需要再搭配營養補充品,切勿聽信偏方。
1.以均衡飲食為主軸
食物份量可依據個人的身高、體重、年齡、工作型態及疾病狀況而定,請參考行政院衛生署制定的每日飲食指南,如下表:
類 別 份 量 單位說明
五穀根莖類 3-6碗 每 碗:飯1碗(200公克),或中型饅頭1個
,或土司麵包4片
奶類 1-2杯 每 杯:牛奶1杯(240cc),或發酵乳1杯
(240cc),或乳酪1 片(約30公克)
蛋豆魚肉類 4份 每 份:肉或家禽或魚類1兩(約30公克),
或豆腐1塊(100公克),或豆漿杯
(240cc)或蛋1個
蔬菜類 3碟 每 碟:蔬菜3兩(約100公克)
水果類 2個 每 個:中型橘子1個(100公克),或番石榴1個。
油脂類 2-3湯匙 每湯匙:1湯匙油(15公克)
此一「飲食指南」適用於一般健康的成年人,但因個人體型及活動量不同,可依個人需要適度增減五穀根莖類的攝取量。
2.三大營養素分配比例應適當
3.食物種類應多樣化
4.選對油脂類,增加熱量攝取
5.善用天然調味料,促進食慾
6.選用當季食材
7.高纖食物及充足的水分
8.少量多餐
9.適量攝取生食蔬果
10.維持理想體重
-
答:對於體重過輕或想增加體重者,適當補充油脂是不錯的方法,因為油脂1公克可產生9大卡熱量,但要注意油的來源。此外,須避免高溫油炸的食物及經過氫化技術處理的反式脂肪酸(將液態的植物油處理成固態)。可選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植物油,如紅花籽油、葵花油、黃豆油、玉米油、南瓜子;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鮪魚;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苦茶油、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酪梨、芝麻等油脂;腰果、核桃仁、松子等堅果類;或黑芝麻粉等來低溫烹調或加入菜餚、麵包等食物中,以補充熱量。
-
答:平日料理中可使用天然調味料,少量的調味料不僅可為食物增添美味、健康的調味品更可促進營養素吸收及補充食物的完整性。常見的食材及烹調秘訣如下:
鹽(鹹味):
1.味噌:以大豆及米、麥釀造,加入不同種類的麴菌,如米麴、麥麴、豆麴,可做出不同的味噌。味噌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酵素,加上大豆及米、麥所含的鉀等營養素,可促進代謝及幫助消化;所含豐富的維他命B12,更是素食者B12的極佳來源。但要注意烹調時間不可過久,以免破壞維生素,可先以少許水將味噌攪拌均勻,於熄火前再加入。使用時也要注意用量,切勿過量以免攝取了過多的鈉,將影響血壓!
2.礦鹽:市售礦鹽如安地斯礦鹽,含有鐵、鈣及微量元素,可幫助造血及補充鈣質。其外表呈現天然粉玫瑰色,亦可用來泡澡。
甜味:
1.糖蜜:是甘蔗或甜菜萃取糖分時,結晶後去除雜質所留下的糖漿,保留了完整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汎酸及鈣、鐵、鎂、鉀等礦物質,除可提供甜味,更能補充營養素。
2.果寡糖: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的原料,使有益菌,如乳酸桿菌等雙叉桿菌,易於腸道中增生,保持良好的菌象平衡,維持腸道免疫功能的完整性,可使便秘或腹瀉的症狀改善。
3.紅糖:又稱黑糖、粗砂糖,由蔗糖精練而成,含有比白糖更多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4.乾果類:天然水果乾燥後製成的乾果,如葡萄乾、蔓越苺、杏桃、藍苺、黑棗、紅棗、龍眼乾、無花果等,可提供天然甜味及果糖、葡萄糖、鉀。可直接生吃或加入生菜、菜餚,補充糖分(熱量)及增加甘甜。
-
答:1.善用具甜味的蔬果、根莖類、中藥材,例如切小塊的甘蔗及高麗菜、紅蘿蔔、牛蒡、玉米、枸杞、黃耆、甘草、昆布、海帶等,加入水中,煮成高湯,且可搭配其他食材來運用,以食物的自然甜味來取代味精。
2.選擇天然水果醋:由水果發酵而成的蘋果醋、梅子醋等,含有豐富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包括維他命A、C、E、B1、B2、B6、鉀質和鈣質及天然酵素等,加入生菜中或製作成果汁飲用,可幫助消化及代謝。檸檬、鳳梨、百香果、柳丁等水果醋,含蘋果酸、檸檬酸、維他命B、C及天然果香。九層塔、薄荷、迷迭香、薰衣草、香椿、八角、香菜等,亦可促進食慾。
-
答:安寧緩和醫療是由一群醫療專業人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志工和宗教人員)組成醫療團隊來照顧末期病人,協助病人減輕身體不適(如疼痛、噁心、嘔吐等),並統合心理、社會、靈性各方面,將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提升到最好的程度。醫療團隊同時會引領病患及其家屬,面對死亡的各種不同情緒(如傷心、不捨、憂鬱),陪伴家屬在病人臨終期及病人死亡後哀傷期(bereavement)的調適。病人如果病情穩定出院,可以安排安寧居家照護做後續追蹤。
-
答:安寧緩和醫療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癌症病人或末期病人,經過溝通,病人及家屬均認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宗旨及原則,同意病危時不做讓病人痛苦的心肺復甦術(CPR)。
-
答:如果病人在家休養,可以帶原治療醫院的病歷摘要及診斷書到安寧緩和醫療相關門診就診(各醫學中心及有治療癌症的醫院,大部分都有開辦)。醫師會與病人及家屬詳談,評估住進安寧病房或安排安寧居家療護的需要性。如果病人正在住院中,可與負責照顧的主治醫師討論會診安寧緩和醫療團隊的需要性。
-
答:有。除了住安寧病房有給付之外,出院後的安寧居家療護也有健保給付。
-
答:這是錯誤的說法!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在於減輕末期病患的痛苦,雖然安寧病房在尊重病患自主意願的前提下,選擇不做會帶給他們痛苦,效果又有限的心肺復甦術(CPR),但是針對病人的不適及各種醫療問題,安寧病房絕對會積極地運用適當的藥物及方式來治療與處理。因此,住進安寧病房的病人可以得到很好的醫療及照顧,有一部分病患在經過適當的照顧後出院返家,繼續接受安寧居家照顧的追蹤。癌末病患雖然時間有限,仍可享有可能範圍內最高的生活品質,讓生命劃下完美的句點,生死兩無憾。
-
答:「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不同細胞型態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4種細胞型態: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及小細胞肺癌;前3種細胞型態的治療方式類似,合稱「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有所區隔。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12-15%,和非小細胞肺癌相比,小細胞肺癌生長較快速,比較容易發生擴散轉移,但對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的效果比較好。
-
答:非小細胞肺癌分成1-4期,小細胞肺癌的分期就不一樣了,只分為「局限期」和「擴散期」,前者指腫瘤的範圍局限在一側的肺部內,可以被「可耐受的放射線治療」涵蓋;「擴散期」則是指腫瘤已遠處轉移、有惡性肋膜積水或心包膜積水,無法使用放射線治療將所有的腫瘤涵蓋在內。
-
答:「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除了極少部分早期且無淋巴結侵犯的情況之外,不會考慮開刀切除。如果是「局限期」小細胞肺癌,除了化學治療外,還要再加上放射線治療;如果是「擴散期」小細胞肺癌,則以化學治療為主,如果治療效果很好,達到腫瘤幾乎完全消失的程度,就會考慮加上預防性的腦部放射線治療。
-
答:「小細胞肺癌」是生長快速,比較容易轉移的肺癌,如果不治療,很快就進展到疾病末期。但是,它對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的效果較好,接受治療的病人過半數可以得到緩解,卻也容易復發轉移。因此接受治療的「小細胞肺癌」,預後雖比「非小細胞肺癌」差,然而有一部分病人可以得到長期的緩解甚至痊癒,特別是「局限期」小細胞肺癌,因此如果得到的是「小細胞肺癌」,更應該積極接受治療。
-
答:目前尚無任何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對「小細胞肺癌」有明顯的療效,因此除了臨床試驗外,並不建議使用「標靶治療」藥物,期望日後在這方面能有所突破。
-
答:目前的治療藥物都是經過臨床藥物試驗,由一、二、三期逐步與標準治療藥物比較後,得到更好或是相同的效果才能上市。如果要得知最新肺癌治療藥物的訊息,可向各大醫學中心臨床試驗相關部門詢問,或上衛生署「台灣藥品臨床試驗資訊網」查詢(http://www.cde.org.tw/ct_taiwan/index.html)。
-
答:早期傳統標靶藥物治療概分為兩大類:(1)單株抗體、(2)小分子藥物。作用機轉偏向癌細胞單一訊息傳遞阻斷,目前最新的臨床藥物試驗大多偏向癌細胞多重訊息傳遞阻斷,好處為可一次同時阻斷癌細胞生長、轉移、抗凋亡等路徑,希望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其結果在最近3-4年內將會得知。
-
答:細胞醫療是指利用經活體外(ex-vivo)處理的細胞為產品,進行人體的醫療處理。活體外細胞處理包括細胞篩選、細胞增生、藥物活化、基因轉殖及細胞改質等。
目前全世界細胞醫療產業的研究主軸在於細胞免疫治療,組織工程及細胞藥物傳輸等範疇。細胞免疫治療係運用活體外的細胞處理方法,針對免疫細胞進行篩選、增生及活化等處理,旨在增強病人免疫能力,以抵禦疾病。細胞免疫治療的進行方式,主要是取出病人檢體,篩選具免疫功能的細胞、經一系列繁複的活化及增生、繼代培養之後,以這些免疫細胞作為臨床治療製劑,注射回病人體內,殺死腫瘤組織。
細胞免疫治療研發,是取用特定病人的檢體,進行標準化的免疫細胞培養、增生及活化自體免疫細胞作為製劑,再運用於病人本身。這種應用方式在臨床上可以避免異體排斥,同時經由直接提供活化的免疫細胞,可以直接增強免疫系統,對於癌症治療有直接的療效。
細胞免疫療法的臨床應用,台灣目前都集中於樹突細胞的研究,儘管臨床試驗顯示樹突細胞對於腫瘤有療效,但是樹突細胞必須誘發 CTL 細胞的反應,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此外,有部分免疫機能低下的患者不能順利誘導CTL細胞去攻擊癌細胞。
國外有許多生物科技公司,亦從事有關細胞治療的研究,至今尚無被美國FDA許可的研究案。
-
答:病人及家屬面對診斷、治療、追蹤甚至復發,各階段都有不同的問題,例如我真的得到癌症了嗎?需不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是不是沒希望了?何種治療才是最適合我的?治療會有什麼副作用?日常生活要注意哪些事情才不會又復發等等。個案管理師的任務就在於提供諮詢管道協助病患、家屬及整個家庭來調適因應,以降低焦慮,並且接受適當的治療及照護。
-
答:當個案管理師接觸病人及家屬,了解其身、心、家庭、社會經濟整體狀況之後,會加以評估,依問題需求性及立即性進行處理,並做適時轉介。例如社會福利問題轉介給社工、營養問題轉介給營養師、疾病調適問題轉介給身心醫學醫師。病人家屬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清楚的地方,個案管理師會幫忙解釋,以及適時將病人或家屬的問題反映給醫護人員。簡言之,個案管理師是病人、家屬和醫療體系間的窗口,是一個雙向溝通的管道,可以整合團隊的醫療照護系統,提供病人最適切的照護。
-
答:每一位肺癌病人及家屬都能接受個案管理服務。癌症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對及尋求正確治療,反而病急亂投醫,使用不明偏方,結果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無論在討論治療計畫階段、治療期、追蹤期、復發階段甚至到了生命的盡頭,個案管理師都會一路陪伴病人及家屬,提供照護諮詢窗口,落實癌症照護醫療團隊專科合作,促進醫病間的溝通協調,希望讓病人接受最適當的照護。
-
答:家人在得知罹患肺癌,而有否認、生氣及絕望等情緒反應時,應以冷靜慎重的態度,給予病人心理支持,陪伴病人渡過徬徨不安的時期,並鼓勵病人積極面對疾病及尋求醫師的協助。病人及其家屬須明瞭肺癌治療計畫因人而異,治療方法將因疾病的期別、個人的健康情況與選擇而有不同,因此需要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以獲得最適當的治療及照護方式。
-
答:檢查確定罹患癌症後,唯有面對現實、尋求正確醫治,才能使病情獲得控制,減輕痛苦。千萬不要輕信密醫、偏方或自行購買成藥,因為這麼做不但浪費金錢,更會耽誤治療時間,甚至癌細胞可能因而發生轉移,使得病情更加惡化。
-
答:醫院會提供全人的照護團隊,除了有醫師負責治療疾病、護理人員提供護理照顧,還有精神科醫師、安寧療護人員、社工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針對病人不同的需求,給予個別化的服務。
-
答:不論是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受到病情與治療副作用的影響,病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家人必須明瞭,在治療期間,病人需要適當的營養、休息、好心情,也需要家人及親友的精神支持和鼓勵,才能減輕身心壓力,對治療產生信心,進而培養對抗癌症的堅強意志。
-
答:開刀前,會進行多種檢查與準備。當病人感到緊張、害怕,家屬亦需了解他們的心理壓力與生理變化、各種檢查的目的及檢查前、後應注意事項,給予適當支持。手術完畢後,要注意保持病人的傷口乾燥、協助翻身,鼓勵病人多做深呼吸、輕聲咳嗽,以期早日復元。手術後即可進食,最好能及早下床運動,可減少術後併發症。術後體力恢復的時間,因人而異,病人可能要花上幾個星期,才能真正恢復精神與體力。
-
答: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放射線會穿過皮膚至腫瘤,消滅腫瘤細胞。放射線會使皮膚出現紅癢、顏色變深、脫皮及疼痛等反應,所以平時應穿著寬鬆、柔軟、容易吸汗的衣物,以減輕對照射部位皮膚的刺激。皮膚紅癢者,切記不可用手去抓及自行買藥擦,可輕輕拍打紅癢部位,用清水輕拭,並請告訴醫護人員。
-
答:接受化學治療的病人及其家屬,要了解化療藥物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當病人覺得噁心、嘔吐時,應加以安慰,鼓勵他們不要輕易放棄或暫停治療,醫師經評估後,也會開給止吐藥來緩解不適。在飲食方面,宜少量多餐,避免空腹及生食。掉髮也可能是化學治療的副作用之ㄧ,切記在治療期間不要染髮,外出可戴帽子或假髮,化學治療結束後3個月,頭髮不但會再長出來,可能還會長得更柔更美,但目前肺癌使用之化療藥物大部份是不會掉髮!不論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都可能造成口腔損傷,包括味覺改變、口乾、牙齦出血等。上述症狀通常在治療1週後陸續出現,但並非每個病人都會如此。為維護口腔舒適,更應該保持口腔清潔與衛生。
-
答:台灣大部分的癌症病人,除了接受西醫治療以外,也會同時使用其他療法來幫忙,常見的有服用維他命、鯊魚軟骨、中草藥和氣功、芳香療法、靈修、靈異療法及其他偏方。
自古以來,中醫即有針對癌症的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依據病人的體質虛實和疾病的輕重緩急,而有不同的治療原則。如果癌細胞增加速度快,病人屬於亢進旺盛的「實證」體質,宜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清熱解毒的中藥來輔助治療;如果罹病較久,病人屬體力虛弱或免疫功能低下的「虛證」體質,則宜用人參、黃耆、當歸等補氣血的中藥來治療。
因此,患者在被醫師診斷罹患肺癌後的任何階段,都可以尋求中醫藥的協助。重點是,必須到正規的中醫院所,由有執照的中醫師診治,不可道聽途說,找密醫或高人指點,尋求偏方及特效藥等,以免受騙上當,或者因為所用中草藥不符合病情和體質需求,以致更加惡化,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
答:這是錯誤的觀念!有些密醫,甚至是對現代醫學不甚了解的傳統中醫師,反對病人接受西醫治療,認為這會影響他們治療的效果。其實,癌症本身就是重大疾病,臨床療效和癌症的種類、癌細胞型態、疾病分期、身體狀況等,莫不息息相關。
西醫在實證醫學的基礎上,以科學方法進行臨床試驗,不斷發展出新技術、新藥物,所追求的是對癌症能有更好的療效、更少的副作用。中醫和西醫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基於實證醫學的精神,建議肺癌病人以西醫治療為主,再配合中醫的輔助治療,西醫和中醫同時發揮各自醫療上的優勢,互補不足,這才是對病人最有利的作法。
-
答:肺癌手術後病人若有疲倦、說話乏力、呼吸短促、全身無力等虛弱現象,必須加以調補,例如服用人參、白朮、黃耆等補氣中藥,以及沙參、麥冬、玉竹等滋陰中藥,這些藥物同時能使癌細胞凋亡,發揮抗癌效果。肺切除所造成的肺功能損傷,也可依照這個原則處理。手術後的疼痛與神經血管的異常,可用川芎、赤芍、丹參、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藥物協助解決。
除了服用中藥以外,病人最好多食用生機飲食,多攝取蔬果,保持鹼性體質,以提升免疫功能,有助抗癌。此外,花椰菜、番茄、薏仁、香菇、小麥草等多種蔬果,均具抗癌作用。手術後,若情況許可,請儘早做運動,初期應以輕微運動為主,不可劇烈運動,以免造成肺部的負擔。慢慢的做深呼吸,對肺部也有復健功效。中國傳統的太極拳、外丹功、八段錦等氣功的鍛鍊,對恢復體力和提升免疫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
答:放射線治療是利用具高熱量的放射線來殺死癌細胞,難免也會對身體造成一些傷害,包括損傷皮膚,破壞黏膜、血管和分泌腺體,軟組織纖維化,燥熱的身體反應等,在中醫而言,屬於「熱邪」一類。
1.放療後急性的皮膚發炎反應,中醫診斷屬於「熱證」,要用清熱涼血的藥物來處理,冷敷與絲瓜水貼敷,亦可改善;以中藥紫雲膏外敷,則可加速皮膚的康復。病人此時應忌食燒烤油炸與溫補之品。
2.黏膜和分泌腺體的破壞,屬於津液受損,要用滋潤的中藥來調養,平時可多吃富含膠質的白木耳、愛玉、珊瑚草等物,以及喝些西瓜汁、椰子汁、檸檬汁等清涼飲品。如果口乾舌燥,喝水時,以小口啜飲,潤喉效果較佳。
3.軟組織纖維化與血管的破壞,在中醫是屬於「血瘀」的證型,要用活血化瘀的中藥來處理。局部熱敷和頸部伸展運動,則可減輕頸部僵硬的副作用。
-
答:化療後常會出現疲倦、腸胃不適、白血球降低、嘴破、手足麻、掉頭髮等副作用,這時可以選擇中醫藥配合治療。
1.疲倦、腸胃不適、白血球降低,屬於「氣虛」,適合服用補氣的中藥,例如黃耆、人參、粉光參、白朮、茯苓等,以及中藥常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人參養榮湯等。至於補氣血(當歸、熟地、黃耆、人參)和滋肝腎(山茱萸、肉蓯蓉、何首烏、菟絲子)的中藥處方,可以增加造血機能。在足三里、內關穴指壓按摩,可以減緩腸胃不適。適度的運動,包括練氣功,亦有助益。
2.嘴破,屬於「陰虛」,中醫是以滋養的中藥來調理,平時可多食用白木耳、愛玉、珊瑚草等含膠質的食物與瓜果類,充分補充維他命B群與維他命C等。飲食宜清淡,忌食燒烤、溫補燥熱的食物和藥物,並且不要熬夜。
3.手足麻或手指末端皮膚變黑,神經或循環不順,屬於「氣滯血瘀」。活血化瘀和養血的中藥可以加速改善症狀。平時忌食冰冷和寒性食物,建議多做甩手的運動。
4.掉頭髮屬於暫時性的副作用,化學治療結束後,頭髮就會再生。中醫會從補血(當歸、熟地、芍藥、川芎、阿膠)和補肝腎(何首烏、肉蓯蓉、旱蓮草)的角度切入用藥,以加速頭髮的再生作用。
-
答:肺癌標靶藥物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長紅色丘疹、皮膚癢、手麻、肺部纖維化等。
1.皮膚紅、長丘疹、發癢,屬於「血熱」的證型,適合用清熱涼血的中藥調養,療效很好。
2.手麻和肺部纖維化,屬於「氣滯血瘀」,調養方法與化療手麻相同。
-
答:傳統中醫所謂會「發」的食物,並不是像發糕、麵包、饅頭等用酵母菌發酵的食物,而是茄子、花生、竹筍、香菇、芋頭、南瓜、海鮮、牛肉等,較易造成過敏、長痤瘡或加重皮膚病變的食物。
在現代醫學還沒發達之前,人們常將皮膚病變和癌症混淆不清,甚至將兩者當成是同一類的疾病。因此,這些可能造成皮膚病變的食物,在以訛傳訛下,被誤解為它們會令癌症惡化,必須禁食。其實,沒有證據顯示這些食物會造成癌症惡化,因此仍然是可以食用的,只不過花生製品易受汙染而產生黃麴毒素,應以食用新鮮者為宜。
-
答:國人喜歡進補,在罹患重病時,常有必須進補的錯誤觀念。
人參是補氣藥物,含有鍺元素,可提升免疫力,藉由促使細胞凋亡,達到抗癌的效果。但人參也有促進細胞生長的作用,因此它雖然可以加速身體的修復,卻也有著促進癌細胞生長的疑慮。
中醫考慮使用人參的時機,是以「體質」和「辨證論治」為依據。如果病人出現免疫力降低、容易疲倦、語音乏力、懶言、胃口差、大便不成形、脈搏虛弱、舌頭萎軟無力等「虛證」,就可使用人參、黃耆等補氣藥物來治療和保養。如果癌細胞生長迅速,會口乾、口苦、煩躁易怒、痰黃稠、便秘、脈搏強盛有力、舌苔黃厚、舌質紅等,即屬「實證」,不適合使用人參等補氣藥物。
-
答: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是民間口耳相傳用於治療肺癌的中藥,其藥性苦寒,可清熱解毒。中藥必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運用,肺癌病人如果是「實證」,且有「熱證」,這些藥物是治療上的重要選擇。然而,病人如果是「虛證」,吃這些藥反而容易造成病情惡化。因此,最好不要道聽途說,自行服用,必須由專業的中醫師診斷和開處方。
此外,民間生草藥的安全性是必須注意的,例如八角蓮、雷公藤等草藥的治療劑量和毒性劑量十分接近,已有民眾自行服用而造成腎衰竭,甚至死亡,大家應引以為戒。奉勸大家,有病一定要找合格的醫師或中醫師診治,不要聽什麼有效就買來吃,不僅造成肝腎負擔,最後面對一堆健康食品或藥物,也會不知所措。